据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戈亚尔称,从2014年至2021年,共有2783家跨国公司关闭其在印度的子公司或办事处。而考虑到印度只有大约1.2万家仍在经营的“活跃”外企,这个数字并不算少。
这其中,不乏福特和麦德龙等一大批在印度本土拥有固定厂房的知名外资企业。印度《商业标准报》认为,这些外企可能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
据印度负责企业事务的国务部长辛格介绍,截至今年7月27日,1777家在印注册的跨国公司已经离开,而整个印度总共只有5068家注册跨国公司。在印度政府的年度报告中更加凸显了这一严峻形势。
报告显示,自2014财年开始,每年在印注册的跨国公司数量从216家下降至2021财年的63家,减少了足足一半以上,而在这期间,“活跃”外企在所有注册外企中所占比例更是下降了14%。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跨国公司纷纷撤离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
首先,印度政府自边境冲突后,通过各种手段来打压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厂商,以便扶持本土智能手机品牌厂商。
就在月初,印度打算限制中国品牌在当地出售价格低于1.2万卢比(150美元)的智能手机,借此扶持印度本土手机产业。此前印度多个监管部门就开始频频向小米、华为、OPPO、vivo等在印中企发难。
据悉,印度政府先是在年初的时候,向小米追缴了5.6亿人民币税款,后来又以所谓的“非法海外汇款”为由,扣押了小米7.25亿美元资本。
从这就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对本国企业的过度保护政策,也严重限制了外企的投资积极性。
此外,就是税收过高的问题。此前,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这样评价——印度可能是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自莫迪上台后,就将税率从原本的13%提高至20%,成了全球高关税壁垒的国家。
还有就是“管理胆固醇”严重阻碍商业的发展。印度政府的管理让外企也非常头疼,曾有印度商业界人士抱怨道,政府制定的各类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条例都变成了“管理胆固醇”,从而也阻碍了印度的商业发展。
土地价格高企也是原因之一。由于该国的土地法未能平衡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印度的发展需要,严重打击了外企的投资积极性。
最后一点就是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落后。虽然同样是人口大国,但是在劳动力素质以及基础设施水平上,印度要远落后于中国,这也让不少外企重新回到中国投资。
不过有意思的是,印度总理莫迪在独立日讲话中表示,印度的目标是在25年内成为发达国家,印度将制定政策支持国内能源、国防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来源:外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