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市场越来越难做,买家越来越挑剔,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也不断压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多元市场、开发新客户成为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必选课题。许多外贸企业把目光投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那么,“一带一路”到底是不是中国企业的新增长机会?
首先,我们来简单科普一下,“一带一路”是什么。这个全球发展倡议(BRI)由中国在2013年发起,旨在推动基础设施联通、经贸规则对接,构建跨越亚洲、非洲和欧洲的新型合作平台。截至2025年6月,已有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覆盖全球65%的人口和40%的经济总量。也就是说,地球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和经济机会都集中在这一带!
那么,这么多国家,机会到底在哪?去哪儿才合适?有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能否避开那些容易踩雷的地方?我们团队总结出了一些核心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总额高达9.24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量的51.1%;对这些国家的非金融类投资超过155亿美元,增长超过20%;新签海外工程合同额也突破了849亿美元。
这些数据表明,“一带一路”上的生意机会巨大,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参与。
然而,问题来了,国家太多,情况太复杂,很多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感到迷茫。那么,为什么选择难度这么大呢?
其实,光看数据是不够的。你需要透过数据看到背后的逻辑。例如,市场规模再大,如果政局不稳怎么办?如果贸易自由度高,但税费压力重怎么办?又比如,如果一个国家与中国建交了,但当地公众对中国的印象不好,企业能否顺利入驻?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此外,2024年被称为“超级选举年”,全球78个国家的政府更替,这意味着各国的政策、经济状况都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真正的决策难度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你是否具备全方位的评估视角。
我们团队总结出一个判断模型,帮助企业在选择“一带一路”市场时更加理性。首先,你需要从七个维度来分析市场机会:市场容量、居民消费能力、工业能力、制造业外资情况、营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中国产品的口碑和通关情况。只有全方位考量这些因素,你才能判断这个市场是否值得深耕。
其次,比发现机会更重要的是识别风险。你需要了解一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如何,是否有航线,是否有华人社区,当地是否有中资企业参与建设,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外汇限制、频繁的政策变化等风险。了解这些风险能帮助你在市场选择上更加理性,避免落入高成本、乱规则和高风险的陷阱。
最后,我想说,企业出海绝不能凭感觉或拍脑袋。你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和风险四个视角去综合判断市场机会,成为一个真正懂经济、懂政治、懂文化、懂风控的“四懂企业”。这是新时代走向世界的基本功。
来源:环球雅思
上一篇:中国外贸:复杂环境下以多元求多解
下一篇: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不断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