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外贸稳外资,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2020-06-15

找准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着力点,建设高层次开放经济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任务更加紧迫。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相匹配的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认为,可从五个方面切实发力:

一是促进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深度融合。要顺应国际市场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迫切要求,消除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促进内外市场高度联通、要素自由流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向国外延伸,同时引导外贸企业为国内市场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

二是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顺应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要求,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整合全球资源要素,提高双向开放水平。既要引进全球先进资源要素,又要开展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产能合作,构建“根在国内、面向国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不断完善面向全球的生产、服务、贸易、投资、金融、创新网络,提升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供应链的运营管理能力和价值链的分工层次,促进国际国内产业链有序衔接、要素双向流动、创新相互促进。

三是促进对接国际规则与深化体制改革有机结合。需以开放倒逼改革,形成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助力。特别是要通过不断拓展制度创新空间、释放改革红利,在国际经贸规则博弈中争取主动,逐步从国际规则的参与者向引导者转变。四是促进区域协同开放与协调发展相统一。重点是推动区域转向整体协同式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要提高都市圈、城市群、经济带的开放型经济产业链融合能力和分工协作水平,切实发挥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沿边开发开放重点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作用。五是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协调联动。提高区域之间的开放水平,力争形成全国统一开放、要素自由流动、高效运行的市场,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基本框架下对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开放,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十四五”时期的扩大开放,重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一些国家单边主义的倾向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挑战,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动加大开放的力度,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更高水平开放的核心是规则制度型开放,中国已经全面融入了全球经济发展体系,中国正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遵循国际经贸规则变迁的规律,推进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推进高水平开放已成为牵动影响“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十四五”时期的扩大开放,重在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一,适应对接全球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以规则对接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疫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重新审视高度依赖“中国制造”的问题,“产业链回流”“去中国化”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为此,要抓住未来几年的时间窗口期,主动适应“三零”趋势,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竞争中性、服务与数字贸易等方面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为此,应加大自贸港与自贸试验区在新型规则与敏感领域的压力测试。例如,对标世界最高开放形态建设海南自贸港,在海南自贸港全面实施“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全球服务能力;大胆借鉴并率先实施国际最新投资贸易协定的相关条款,尽快开展电信、环保、劳工、政府采购、透明度等敏感领域的先行先试;全面引入发达经济体等服务业管理标准与人才互认标准,在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重点领域加快探索形成“中国版”经贸规则。再如,以服务贸易规则对接为重点分类推进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抓住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容的契机,率先对标国际最新金融开放标准,先行试验CPTPP、USMCA等最新经贸协定的核心议题;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全面推进与港澳在金融、保险、会计、法律、研发、教育等领域的规则与标准对接;对不具备全面开放条件的自贸试验区根据自身特点实行服务贸易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

第二,适应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大趋势,加快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数字贸易快速兴起。适应这一趋势,要尽快补齐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突出短板。例如,争取到2025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由目前的32.4%提升至40%以上;保险、计算机和信息、知识产权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贸易占比由目前的23.8%提高至30%以上。

第三,适应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新趋势,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化、本土化可能是一个新趋势。作为区域内第一大经济体,要以抗疫互动合作为重要契机,以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为抓手,以加强同东北亚、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及推进RCEP、中日韩自贸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形成合理分工、有竞争力的区域一体化布局,并为疫情后有效应对单边主义、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提供重要条件。

第四,来源: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相关内容

内部信息登入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