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外贸行业流行着这样的段子:“2月的口罩,3月的额温枪,4月的熔喷布,5月的头盔,6月的自行车。”因需求爆发而带动行业发展的场景,在今年屡次上演。
据中国自行车协会,2020年上半年,在轻工业19个大行业中,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等4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出口方面,由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在疫情下的特殊优势,其在欧美很多国家的销量都出现大幅增长。近几个月以来,自行车行业出口持续环比增长。
阿里巴巴国际站的相关数据显示,自行车行业出口爆单在三季度“卷土重来”。一份来自天眼查的独家数据显示,7月全国新增注册自行车生产企业18538家,8月至10月分别增加15540家、15730家、11024家。这背后有何原因?是否可持续?多位行业专家以及业内人士将为我们解开谜题。
在手订单已排到明年
“目前我们在手的订单已经排到2021年7月了。”有企业表示,“疫情期间内销订单也在增长,4月国内订单激增,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6月份海外需求开始复苏。”
企业表示,“今年以来,自行车的订单量在6-9月相较于去年,接单量提高了10倍,交易额是去年同期的13倍多。目前订单已经排到明年4月份。公司一刻不敢停歇地加工自行车,工人每晚加班到10点多,并从当地寻找其他工厂进行代加工。”
中国制造网数据显示,2020年1-5月,两轮车行业(包含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询盘涨幅达65%,其中自行车涨幅高达171%。
第三季度自行车出口继续保持增长态势。阿里巴巴国际站数据显示,自行车行业连续6个月实收GMV(成交总额)超过100%增长,10月份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了220%。
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自行车出口金额自4月份至8月份连续5个月实现环比增长。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发现,自行车出口金额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分别为8.07亿美元、11亿美元。这是自1995年以来自行车行业首次单季度出口金额突破10亿美元大关,创下近25年来单季度纪录新高。
但爆单之下仍有痛点,目前遇到的困难首先是集装箱紧缺、运输费用增加,货品交付时间受影响;其次,招工难也是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面临的一大痛点。此外,人民币升值给国内出口企业相对比较大的压力。
疫情只是爆单原因之一
海外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居家办公成为常态,以家具家电为代表的“宅经济”相关产品爆单,那么为何自行车也遭到哄抢?
不可否认的是,自行车行业持续回暖的背后,是电动自行车需求的强劲增长,主要原因是外卖、共享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催化,以及疫情影响之下民众的出行习惯改变。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新冠疫情在欧美蔓延,健身房纷纷关闭,公共交通隐患重重,海外消费者纷纷选择了自行车作为运动和出行方式。
有企业表示,疫情可能仅仅是刺激作用,并非主要原因。首先,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停摆,自行车节能减排避免拥堵,成为出门采购交通工具的首选。其次,各国政府都看到了自行车的必要性,欧美国家对自行车购买以及自行车道的建设均有补贴。另外,以前其他一些国家也向自行车进口大国出售自行车,由于疫情当地生产力停滞,中国的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全世界都在向中国进口自行车。最重要的一点是,欧洲国家本身有自行车文化,以及海外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使得自行车需求大增。
中国自行车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二季度开始,自行车行业全面复工复产,出口形势持续回暖,产销量齐升。6月份,自行车出口559.2万辆,同比增长30.5%,出口额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另外,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电动自行车企业实现利润16.7亿元,同比增长31.6%。6月份单月,电动自行车产量为307.3万辆,同比增长48.4%,保持较快增长。
增长或非短期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疫情对大家出行习惯的改变是催化此轮自行车出口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或不止一年。上次2013年非典疫情之后,在接下来两三年自行车出口也表现不错,这次疫情估计也会带来一段时间的持续增长。
“后疫情时代,一些投机加单生产自行车的商家会回归理性,但是我们预计疫苗大面积普及后,国外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复工复产,未来一年的订单量都不会缩减。另外,爆单的情况可能会持续到2022年。”企业表示。
海关总署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2013年非典之后,自行车出口金额在2013年第四季度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6个单季度中,有5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自行车出口金额达到9.73亿美元,这个纪录创新高之后保持了5年之久,直到今年疫情影响之下自行车需求突增才被打破。
其次,中国拥有从零部件到组装整车的完整产业链,中国出口的自行车占世界市场份额70%以上,因此只要有市场需求,中国的自行车等产品可以源源不断地供应海外。目前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推出出行补贴,或出台鼓励绿色出行的政策,而这些国家本身就是自行车消费大国,因此自行车的需求不仅是短时间内的爆发,更可能形成一股中长期的消费趋势。尤其是,骑行体验更好的电动自行车近年来表现更加突出。
不但如此,中国成功加入RCEP后,也有望对自行车出口形成利好。据Statista统计,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电动自行车市场,占据全球94.39%市场份额。研究报告指出,RCEP有望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几年,自行车尤其是电动自行车的国内需求也在稳步上升。2019年新国标开始实施后,对电动两轮车进行了重新强制分类,各地存量超标车型均需换成新国标车型,因此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受益于新车替换潮。此外,在共享电动自行车应用场景不断普及之下,共享出行龙头企业均准备展开新一轮市场争夺,这部分也将为国内电动自行车市场带来增量。外卖物流、同城配送等行业发展催化之下的即时配送人员增加,也将成为当下以及未来几年电动自行车需求的新增长点。
来源:证券时报
延伸阅读
电动自行车产量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
从中国自行车协会获悉,自4月起,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行业出口持续环比增长,到第三季度出口总值有望与去年持平乃至实现增长。
生产持续向好,增幅稳步扩大。1—7月份,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2300多万辆,同比增长近10%;电动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近1600万辆,同比增长近19%。自国内疫情初步控制后,行业呈现快速复苏的态势,不仅实现了二季度产量的“由负转正”,进入7月,增长幅度还在不断扩大。其中,电动自行车行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产量连续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幅。
利润快速增长,经济效益提升。1—7月份,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营业收入达750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超3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自行车规上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电动自行车规上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全行业利润增幅远超过营业收入增幅,行业利润率进一步提升,已达4.3%。
出口降幅收窄,企稳回升可期。1—7月份,自行车出口近3000万辆,同比下降3%;出口额近17亿美元,基本持平;出口平均单价57美元,同比增长4%;对主要市场出口均有所增加,其中,美国继加征关税后,首次出现较大幅度反弹,出口整车800万辆,同比增长14%;对越南、韩国和印尼出口实现强劲增长,对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口保持略增。
1—7月份,零部件出口额超15亿美元,同比下降13%。在零部件出口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德国、印尼、越南、日本和柬埔寨保持正增长,巴西、荷兰以及台湾地区出现较大降幅。
自行车行业呈现出两极分化
疫情发生以来,自行车行业经受住了考验,生产经营好于预期。8月份,中国自行车协会开展了密集调研,从中发现了行业一些新情况和好做法。
线上新零售成为营销新常态。线下不再是产品销售的唯一途径,行业积极拓展线上新模式。疫情期间,骨干企业纷纷采用“直播带货”、登陆电商平台等新营销方式,全力促进消费增长。同时,又把新零售模式复制到海外,布局海外仓,跨境电商也将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
增品种引领消费升级。随着国内疫情态势逐步好转,以上班族为主力的电动自行车消费和以休闲健身为目的的运动自行车消费,支撑国内市场快速复苏,并延续至今。青少年人群的需求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折叠车、儿童自行车、滑步车热销。国内骑行健身和相关赛事活动的助推,部分出口欧盟的电助力自行车转为内销,不断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向追求高品质转变。
出口亮点受关注。近期,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在欧美热销,受到了境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争相报道,行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工信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要求,协会认真梳理行业进出口数据和外贸增长特点,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扩大出口规模的政策措施建议。
“马太效应”更加显著。经过这次疫情,给行业带来格局变动的新机遇。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分化,利润和市场份额向行业头部企业集中。调研显示,骨干企业产销量增幅均为两位数,最高者接近40%;而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仍未摆脱疫情冲击。
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行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进程,骨干企业制造过程自动化率已超过30%,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更有部分骨干企业与戴尔、神州数码、海尔数字科技等国内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始对接,强强联手谋划智能换道超车。
市场定力不断增强。行业经历了共享单车“大起大落”洗礼后,更加成熟、自信。面对当前快速增长的形势,骨干企业有各自清晰的判断和定力,不盲目扩大产能,更加注重内部挖潜扩能提效,坚定不移走品牌、品质发展路线。
来源:上海自行车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