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诈骗此起彼伏,企业如何练就火眼金睛?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企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能力尤为重要。既要抢抓订单、开拓市场,也要防范风险、稳健发展。
当前,出口企业在各种展会中遇到的诈骗风险有抬头趋势,即不法分子冒用他方的名义与出口企业签署贸易合同,收取货物后逃逸不付款,让人防不胜防。中国信保结合处理过的诈骗案件,总结共性并提出风险防范建议,供出口企业参考。
案例一:风险防范 不容忽视
2023年7月,中山某小家电生产企业L向中国信保报损,表示其英国买方G拖欠其21万美元的货款后失联了。中国信保获悉双方系首次合作,立马警惕起来,第一时间上门拜访出口企业,详细了解贸易过程。
经沟通了解,企业L于2022年12月在“中国(阿联酋)贸易博览会”结识一名叫Peter的人员。Peter自称是英国买方G的采购员,对企业L的咖啡机很感兴趣并主动发送名片。展会结束后,双方保持了数轮沟通,Peter有下单意愿,但表示其公司统一赊销采购,无法提前支付小额预付款。Peter还表示,如果企业不放心,可以到SINOSURE进行投保。
综合考虑后,企业L最终答应Peter以OA60天作为付款条件,并在2023年3月向Peter指定的收货人出运了一批产品,货值21万美元。5月份,货款到期后,之前还有商有量的买方却掉了链子,多次承诺的付款迟迟未到账。再往后,Peter“失联了”,企业L只好寻求中国信保的帮助。
中国信保梳理贸易单证、索赔材料后发现了两个异常的情况:
一、与企业L联系的Peter邮箱后缀为@xxxxltd.com,但据G公司的官方网站显示,其公司邮箱后缀为@xxxx.com,两者不一致;
二、G公司仅在英国有经营,但货物却发往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Piraeus),收货人不是G公司。
为了尽快解开真相之谜,中国信保立即启动了海外渠道勘查。G公司表示不认识L,否认签署过本案合同,否认收到过本案货物,并表示Peter不是其公司的员工,其公司未使用过@xxxxltd.com的邮箱。物流调查显示,货物到达希腊后,提单收货人提走,但收货人也已失去联系,货物下落不明。后期,G公司已在英国当地报警。
案件二:调查资信 避免损失
2023年6月,中山某企业A在参加China Homelife Dubai展会后,与自称为意大利知名零售商C的采购人员John接洽,John对企业A的产品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双方很快进入合作谈判的细节。John提出赊销的支付方式后,企业A既不想错过这个合作伙伴,又对仅有一面之缘的对方保留最后一丝警惕。
企业A想起了中国信保微信公众号前期推送的风险案例,根据相关的建议,调查了买方C的资信情况,查询了C的官方网站,发现其官方邮箱后缀与John使用的邮箱后缀不一致。John的邮箱IP所在地为希腊,注册时间为2023年,而C系注册于1996年的意大利买方,存在明显的逻辑无法自洽。基于此,企业A提出让John使用对公账户支付一笔小额预付款,自此之后John杳无音讯。通过中国信保的风险提示,企业A及时识别了骗子买方,避免了钱货两失的局面。
复盘中国信保处理的多宗诈骗案件,诈骗手法并非天衣无缝,仔细观察总结仍能发现其规律性。本文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国际贸易诈骗案件的共通性。
第一点,骗子多利用各种展会、阿里国际或中国制造网等贸易平台寻找“商机”、冒用他人名义主动与出口企业接洽。在整个沟通过程中,骗子对于价格、产品设计、质量要求通常不会过多地考究。通过这种撒网式捕捞,骗子最后总能“九转功成”。
第二点,为了便于转手甩卖,骗子多把目标锁定在通用性强、非定制化的商品。根据以往经验,灯饰照明产品,鞋帽、牛仔裤等纺织类产品,电磁炉、电烤箱等厨房小家电最得骗子“偏爱”。
第三点,货发第三方或第三国是骗子惯用的伎俩。中国信保处理的诈骗案件中,几乎无一例外骗子都会指示出口企业把货物发往第三方或第三国,方便他们提走货物。
风险防范建议
贸易诈骗案件可谓让出口企业深恶痛绝,提货了就跑路的骗子,人海茫茫让出口企业无从入手,而出口企业因为无法向承保买方主张债权,保险赔偿也无法实现。那么,面对首次合作的业务,出口企业如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识破骗局呢?建议出口企业可以对如下几点予以关注。
一、采用保守的支付方式,少量多批次出货从而减少风险敞口。建议要求交易对方通过其公司账户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或样品费用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鉴别骗子。
二、多方核实、交叉验证交易对方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建议借力各种调查途径,核实联系人邮箱后缀是否准确、本次交易产品与承保买方经营范围是否一致、承保买方是否常年在中国采购等;也可以建议通过whois(http://whois.chinaz.com)等第三方网址查询联系人邮箱域名注册时间。很多骗子刚注册邮箱便向出口企业行使诈骗,而其冒用的企业多数为全球各地的知名企业,经营历史相对较久,两者也会存在矛盾。
三、慎重保管提单正本,警惕对方提出的货发第三方或第三国。对于对方提出的临时更改收货人信息或修改卸货港国家,出口企业要谨慎处理。根据以往诈骗案件,骗子较多指示将货物发往希腊、保加利亚、赛浦路斯、突尼斯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也有发往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其中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是发生最多诈骗案件的港口之一。
四、选择更加合适的贸易术语,尽量能够控制货权。一旦货物在途时发现对方涉嫌诈骗,出口企业可以及时控制货权,再通过转卖或退运减少损失,避免钱货两空的局面。
当然,国际贸易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骗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在辨别真假买方时,企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断完善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信保也会不断总结、更新骗子的诈骗新手法,希望能够给予企业借鉴和参考。
来源:中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