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极具潜力的市场,近年来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本期资讯将深入探讨中国企业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合作现状及中国企业在此面临的各类风险挑战,并探寻有效应对建议。
一、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经贸合作现状
01贸易规模持续增长
自 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中东地区的贸易联系愈发紧密。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过去 20 年间,中国对阿拉伯联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实现了惊人的飞跃。根据外交部数据,阿联酋是我国在中东地区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阿贸易额1018.38亿美元,其中我方出口额655.93亿美元、进口额362.45亿美元。在能源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与沙特、伊朗、阿联酋等中东国家建立了稳固的油气贸易关系,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为国内经济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中国向中东输出机电产品、纺织品、建材等丰富多样的商品,极大地充实了当地市场。
02投资领域多元化发展
在投资方面,中国企业在中东展现出多元化的布局态势。于能源领域,持续加大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投入,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板块,积极投身于阿联酋哈利法港、阿曼杜库姆经济特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显著提升了中东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有力推动其经济发展进程。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同样动作频频,投资建设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助力中东地区能源结构转型,契合全球绿色发展潮流。
03产业合作优势互补
中东地区坐拥丰富石油资源与雄厚资金优势,而中国在制造业、基建、通信技术等领域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双方合作在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产业领域持续深化。例如,携手建设炼油厂、化工厂项目,有效提升中东产业附加值;中国农业技术在中东落地生根,助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实现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04科技创新合作亮点频出
伴随数字经济蓬勃兴起,中国与中东在通信技术、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合作紧密。华为、中兴等通信巨头积极参与中东 5G 网络建设,为当地数字化转型筑牢根基。中国电商平台进军中东市场,为消费者带来便捷购物体验,激发地区经济新活力,成为双边合作新的增长引擎。
二、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01政治与地缘风险
中东地区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内部政治势力林立,利益纷争不断。巴以冲突等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常引发局部紧张动荡局势,严重威胁中国企业人员安全与项目运营。例如,在冲突高发区域,企业设施可能遭受破坏,人员面临人身安全风险。此外,大国地缘政治角逐加剧地区不确定性,美国对伊朗制裁等举措使中国企业在涉事国家业务开展面临外部压力与风险,如贸易限制、金融孤立等困境,增加企业运营复杂性与成本。
02安全风险
恐怖主义阴霾在中东地区仍未消散,“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残余势力犹存,恐怖袭击风险不容小觑。2024 年阿曼首都马斯喀特附近枪击事件敲响警钟,此类袭击目标与方式日趋多元,企业办公地、项目施工现场等均可能沦为攻击目标。企业需投入大量资源强化安保体系,从人员培训、设施防护到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等多方面着手,确保运营安全,这无疑加重企业负担与运营难度。
03经济风险
汇率波动风险:中东国家货币汇率稳定性差,深受国际油价波动及地区局势影响。如国际油价暴跌时,石油出口依赖型中东国家经济受挫,货币贬值压力增大。中国企业在此投资、贸易结算过程中,易因汇率大幅波动遭受资产减值损失,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成本攀升,影响企业盈利预期与资金链稳定。
市场竞争风险:随着中国及全球企业加速涌入中东市场,竞争白热化。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领域,企业面临激烈价格战与市场份额争夺。部分企业为求中标可能过度压低报价,压缩利润空间,同时在项目执行中面临成本控制、质量保障与工期管理等多重挑战,对企业综合竞争力提出严苛考验。
法律与合规风险:中东各国法律体系繁杂多样,商业、劳动、税务法规与中国差异显著。企业若对当地法律认知不足,在合同拟定、项目实施、员工雇佣等环节易违规操作,引发合同纠纷、劳动仲裁、税务处罚等法律问题,带来经济损失与声誉损害,甚至可能导致项目停滞或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04文化与社会风险
中东地区文化宗教底蕴深厚,社会习俗与商业文化独具特色,与中国差异显著。在部分国家,宗教教义对社会经济生活规范严格,如斋月期间工作时长调整、宗教节日特殊商业限制等。企业若忽视或误解这些文化习俗,在与当地员工、合作伙伴及客户交往中易产生沟通障碍与冲突,影响团队协作效率、合作关系稳定,进而干扰企业正常运营节奏与市场拓展步伐。
三、应对建议
面对中东地区机遇与风险交织的市场环境,中国企业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在进入市场前,务必全面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精准剖析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要素;科学严谨进行风险评估,量化各类潜在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
依此制定契合实际、详尽周全的风险管理预案,提前安排出口信用保险等专业风险管理工具以此完善风险转移机制设置。 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互动,积极参与政策研讨与项目规划,争取政策支持与优惠待遇;深化与本土企业合作,构建战略联盟,整合资源优势、实现协同发展。
来源:中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