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2022年底,国内小微企业A通过微信与缅甸个人买家D达成渔笼等产品的出口意向。由于D作为自然人无法独立完成进口清关,遂委托当地企业M代为签订合同并办理通关手续,约定货到15日内付清全款。货物如期出运后,A公司多次向D催收仅收回部分货款,随后D彻底失联。转向M公司追讨亦无果后,A公司才在2024年底向合作八年的中国信保提出索赔。
风险警示
1. 交易主体错位的隐患
本案暴露出小微企业常见的风险盲区:合同买方与实际收货方不一致。A公司未核实M公司的资信状况,仅凭商业信任达成交易,当实际买家失联时陷入被动局面。
2. 索赔时效的血泪教训
风险发生后,企业自行追讨近一年半才正式报损。延迟报案影响理赔权益的完整性。
3. 快速理赔的正面示范
得益于报案后企业积极配合,案件事实清晰、材料完备,信保启动"保易赔"快速通道,从受理到完成赔付仅用10个工作日,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
实战建议
1. 把好买家准入关
建议出口企业:
- 建立规范的客户征信流程
- 善用信保资信调查服务
- 对新老客户保持同等风控标准
2. 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重点做到:
- 明确应收账款管理责任人
- 设定逾期账款预警阈值
- 重视保险合同条款,出险后及时启动理赔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