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新车不踩雷!风险拆解 + 全流程防控指南2025-10-28

政策背景与市场现状

20195月,我国启动二手车出口试点,首批覆盖10个省市;20243月起,二手车出口业务拓展至全国范围,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汽车出口贸易注入新动能。从市场格局看,当前出口市场高度集中于中亚、东欧、中东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前十大目标市场占比超90%——这一集中度虽为规模化运营创造条件,却也加剧了同质化竞争,俄罗斯、中亚等部分区域已出现价格内卷,企业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

从业务模式看,近年主机厂因面临法规适配、销售网络搭建、资金周转及风险防控等多重挑战,倾向于与行业内规模较大、经验丰富的贸易商合作,通过授权模式由国内贸易商出口新车,再由贸易商与海外买家(以本地经销商、主机厂当地代理商为主)签订交易合同。依托贸易商多年市场开拓积累的全球供应链资源,此类合作已成为国产整车走出去的重要支撑,为整车出口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  

结合近两年承保实践,此类业务的核心风险集中于四大维度:

1.经销商运营风险:销量未达预期导致资金链紧张,影响付款履约;

2.主机厂竞争风险:主机厂在海外设立子公司,对原有授权经销商形成直接竞争;

3.地缘政治风险:俄乌冲突、以巴冲突等区域动荡影响东欧、中东物流通道,可能导致车辆滞留或买家违约;

4.跨境结算风险:非洲、南美等地区多国外汇管制严格、美元流动性短缺,收汇不确定性显著;  

此外,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均属于大额消费品,需结合目标市场需求,合理判断相关车型对终端消费者的吸引力,避免因产品适配性不足引发滞销风险。

核心观察与风险应对建议

01账期管理——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风控体系

赊销(账期)是促成汽车出口贸易的核心要素之一,需通过分层管控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1.事前:精准筛选买家资质,实行账期分级策略

-信用评估三维画像从基础资质(企业注册信息、行业市场地位)、合作历史(是否为存量合作客户)、履约能力(通过财务报表、过往付款记录、现金流状况综合评估)三个维度,全面判断买家信用水平;

-账期差异化设定:

优质客户(如南美、中东头部经销商或财务状况优良的代理商):账期不超过90天;若目标市场物流周期较长(如墨西哥从出运至终端门店全程约3个月),且买家历史履约记录优良,账期可延长至120-150天(需同步约定不低于20%的预付款);

中等风险客户(如中亚区域中资车型竞争力较弱的国别、新进入目标市场的业务):账期严控在90天内;

高风险客户(资质较弱或新入局的经销商):仅接受即期付款或信用证结算。  

2.事中:强化合同约束,明确执行边界  

合同条款需重点明确两项核心内容:

-账期起算点与截止点:避免因物流延误被动延长账期,确保时间节点清晰;

-风险预警与违约处理:建议在账期到期前10个工作日向买家发送书面提醒;明确逾期后按日收取滞纳金(标准需符合当地法律规定上限),避免后续争议。

3.事后:动态监控逾期情况,分层制定应对方案  

-逾期30天内:优先与买家沟通,协商15-30天的延期付款方案或分期支付计划;

-逾期30-60天:发送书面催款函(注明滞纳金金额及计算方式),同步停止后续车辆出运;  

-逾期超60天:立即启动信用保险报损程序,并建议委托专业机构开展追偿。

02海外担保人风险——聚焦信用增信的有效性

实操中,较多海外买家因资质不足需引入担保人,但信用与交易信息不对称导致担保增信效果存在不确定性,需穿透风险本质制定应对策略。

1.风险本质:信用增信的脆弱性”  

-非关联担保方:其提供担保多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一旦买家违约,拒绝代偿的概率较高;

-境外法律执行壁垒:部分国家对非关联方担保的法律效力认定模糊,且存在司法管辖权争议、担保方资产查控困难等问题,实际赔付率偏低。

2.担保人评估的核心难点  

-信息获取局限性:东南亚、非洲等部分地区缺乏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境外尽职调查需依赖当地机构,而当地机构可能因专业能力不足或存在利益关联,导致尽调信息失真;  

-动态风险监控难度大:汽车出口交易周期通常为3-6个月,期间担保人信用状况可能出现恶化(如企业破产、资产转移等),增加风险敞口。

3.风险应对建议  

-担保人选择策略:优先选择强关联主体(如买家股东、母公司、长期合作供应商)作为担保人;若选择非关联方担保,需优先考虑合作年限超3年的稳定合作方;  

-出口商风控强化:搭建买方信用评级体系,采用预付款+尾款的组合结算方式,降低买方违约带来的损失;  

- 担保形式要求:必须明确采用连带责任担保形式,确保担保效力落地,避免形式担保无实际保障。  

03海外买家财报审核——破解新兴市场信息不透明难题  

新兴市场中小经销商普遍存在财务信息不透明问题,财报审核需重点关注两大痛点,并通过多维度验证提升信息可信度。

1.财报审核的核心痛点  

-信息渠道单一:中小经销商财务报表多为自行编制,数据真实性与可信度较低;且印尼、尼日利亚等部分国家缺乏统一的财务核算标准,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  

-本地化尽调困境:存在小语种财报解读障碍,且部分当地尽调机构可能因利益关联导致尽调报告流于形式,难以反映真实财务状况。 

2.优化建议  

建议同步要求买家提供银行流水、海关报关单、销售台账等原始凭证,通过财报数据+原始凭证的多维度交叉验证,提升财务信息的可信度,避免因单一数据失真导致风险误判。

日常实操风险管控建议

01严控限额与国别风险  

1.限额管理:避免过度授信,防范集中度风险  

全面评估买家资信(涵盖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市场口碑、历史付款记录),对首次合作、规模较小及高风险国别买家审慎受理;合理核定授信限额,重点监控单一买家及单一国别的业务集中度,避免风险敞口过大。

2.国别风险管控:动态跟踪政策变化  

-重点关注存在政治经济危机、外汇管制严格的高风险国家,合理设定国别限额;  

-动态跟踪目标市场政策调整(如俄罗斯取消平行进口渠道税收优惠),结合当地销售数据审核限额需求的合理性;  

-持续关注整车及KD件(散件组装)的进口关税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业务策略以应对成本波动。  

02强化全链条风控能力 

1.风控团队与市场布局优化  

建议贸易商组建专业风控团队,覆盖买家筛选、合同审核、物流跟踪等全环节;深入理解信用保险保障范围,一旦出现买家付款异常等风险信号,及时向信保机构通报;优化市场布局,分散目标市场,避免过度集中于单一区域。

2.支付与合同条款优化  

合同中需约定不低于20%的预付款比例,降低前期资金风险;明确质量争议处理流程、适用法律及争议解决方式(如仲裁机构选择)等核心条款,减少后续纠纷。

3.物流与货权管控  

选择资质可靠的物流服务商,明确运输过程中的责任划分;确保提单、商业发票等货运单据齐全准确;在OA(赊销)支付方式下,通过控制提单持有权掌握货权,直至足额收款,避免货、款两空。  

4.回购机制探讨  

建议与主机厂协商,探讨在境外代理商未能履约时的车辆回购可行性,通过产业链协同进一步降低坏账风险。

总结

贸易商代理主机厂出口新车作为近年来外贸领域的新增长点,既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市场机遇,也需应对地缘政治、跨境结算、信用风险等多重挑战。作为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信保将持续密切跟进企业需求,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风险保障与融资支持优势,落实针对整车产业链的承保服务举措,为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中信保

相关内容

内部信息登入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