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走钱空!这一邻国贸易骗局套路深2025-08-29

从中国信保印尼工作组到越南实地考察调研情况看,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近期不少中国出口企业在越南市场上真实上演的噩梦。

【真实案例】

几船大蒜生姜被白白拿走

就在不久前,国内两家农产品出口企业AB在一次越南外贸展会上,结识了自称来自越南北宁的贸易商C公司。

故事从一单小订单开始。

买家C先找上了小微企业A,采购一批大蒜,约定货到迪拜转运、账期60天。首单小额交易顺利结清,A公司信心倍增,随即接下了五个合同价值20余万美元的订单。然而,这一次,货物如期发走,回款却未能如期到账。

与此同时,出口企业B也没能逃过这场精心编织的骗局。买家C主动抛出一张价值50万美元的大订单,采购大蒜与生姜,同样要求迪拜转运,约定合同签订后三日内支付10%预付款,余款60天内结清。B公司见有预付款便放松警惕,即便预付款迟于约定时间到账,依然按计划装船发货。结果到了付款日,尾款音讯全无。

当两家企业先后向中国信保报案,中国信保介入调查才发现真相荒诞至极:

C公司所谓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辩称对这两笔交易毫不知情!

原来,他不过是被一位名叫Mr.Billy的中国人雇来的挂名法人。销售合同等资料上的印章公司虽属公司,但印章一直由Mr.Billy保管。

更离谱的是,当调查人员赶赴买家C的注册地,发现那里完全是一间空壳公司,根本没有实际经营。C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实际居所则在当地一处低收入区的破旧居民楼中。

而那位Mr.Billy,此时早已人间蒸发。

这场看似稳妥、甚至充满利润诱惑的出口生意,最终只剩下货走钱空

【套路拆解】

越南欺诈案件正在模式化” 

通过梳理中国信保近两年受理的多起越南买家疑似欺诈案件,我们发现,这类案件正逐步形成固定套路:

高发货物:农产品、水产品、化工品、机械设备(变现快、需求旺盛)

订单金额:多集中在10-50万美元,金额适中,易于企业接受

付款方式:账期30-90天,前小后大预付款模式,让企业愿意放账

转运目的地:通常要求转运至迪拜、柬埔寨等转单洗单高发地

部分案件存在中国人代签合同,事发后迅速失联

同时,涉案买家的共性画像也逐渐清晰,由于越南公司注册制度宽松,存在大量贸易型空壳公司:

公司成立年限≤2年;

雇员规模≤10人;

注册资本≤10万美元;

注册地多位于北宁、北江、河内郊区或胡志明市廉价住宅区;

注册法定代表人为越南籍挂名人士(多为低收入居民,收取数百万越南盾作为名义法定代表人),实际操作人为中国中间人或外籍幕后人。

这种空壳公司+账期套路+转运货物+中国中间人的组合,几乎成为当前越南贸易欺诈案件的典型模式。

出口企业如何自保?牢记5大风控要点!

出口企业若想在越南市场稳健立足,必须严守以下五条底线:

第一,核实背景:法定代表人国籍交易安全,需重点核查实际经营地址、注册年限、公司规模与法定代表人身份真实性。必要时实地或视频验厂核查;

第二,控制账期:在对方信息拿不准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放账,严控账期拖欠风险;

第三,警惕转运:对转运迪拜、柬埔寨等订单,务必确认收货人真实存在并在掌控中;

第四,盯防中间人:自称熟人代签保持警惕,留存所有交易凭证;

第五,用好信用保险借助专业机构提前甄别风险、兜底坏账,降低回款风险。

写在最后

越南市场作为当前中国出口企业海外布局的重要节点,充满机会,但也暗藏陷阱。任何一个新兴市场,表面繁荣之下,都潜伏着灰色风险与利益博弈。

想要在乱局中立足,唯有具备风险识别的敏锐,善用信用保险等专业金融工具,时刻保持对市场动态的敬畏与洞察。

贸易世界,风高浪急。愿每一家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都能在逐利与逐险之间,守好现金流,护住利润池,稳稳站上自己能看得清、控得住的局面之上。

风起南洋,愿行者无虞。

来源:中信保

相关内容

内部信息登入

登入